-
“K”形战略构建新合肥框架
来源日期: 2012年05月04日16时11分 信息来源: 合肥晚报该方案重点突出“新合肥”和“双中心”两大主线,将新合肥总体发展定位为:近期建成长江三角洲地区新兴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中期建成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最终建成1000万人的国际性大都市和环湖通江生态宜居城市。将新合肥其主体功能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自主创新基地。方案还提出合肥中心城区继续实施“141”战略,整个大合肥近期应向东发展连接长三角,形成“K”字形战略布局框架。
未来城市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工业强市战略、东进出海战略、合肥都市圈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共5大战略,近期建成长江三角洲地区新兴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中期建成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最终建成1000万人的国际性大都市和环湖通江生态宜居城市。形成双心(合肥都市区、巢湖)同呼吸,两环保永兴,两轴连三极(巢湖副中心、庐江副中心、长丰副中心),东接长三角的“K”字形战略布局框架。
建设三大城市密集区
规划方案采用GIS技术,将合肥中心城区最大的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划定为1594平方公里,巢湖城区为263平方公里,庐江县城为201平方公里,长丰县城为69平方公里。提出要建设三大城镇密集区,即以合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合肥城镇密集区、以巢湖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巢湖城镇密集区和以庐城镇为核心的庐江城镇密集区。建设一个中心城市和四个副中心城市,并在环巢湖地区形成由17个乡镇构成的串珠状绿色生态城镇发展带,以不超过5万人的小城镇为适度规模,以生态旅游和商贸为主导职能。
合肥主中心城市:800万-1000万人,包括合肥主城区、肥西县城、肥东县城等,通过肥东、肥西等高对接主城,建成现代化的合肥都市区。
巢湖副中心城市:100万人 ,作为合肥东大门,发挥全国著名旅游休闲度假胜地、皖江北岸重要交通枢纽、肥东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的功能;建成皖江北岸的核心城市,合肥经济圈副中心城市,以休闲旅游为特色、山川秀美的滨湖生态宜居城市。
庐江副中心城市:50万人,作为合肥南大门,发挥承接合肥市区钢铁、化工等传统重工业外迁的合肥市重化工业转移基地、合肥市精细化工基地的功能;同时可以打造全国著名山水旅游休闲度假胜地、肥南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的功能,立足庐江矿产资源优势,建成安徽省新兴工矿城市、皖中山水生态旅游城市,建成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长丰副中心城市:50万人,作为合肥北大门,发挥承接外部转移的合肥市新兴重型制造工业基地、肥北区域性物流基地功能;将下塘建成合肥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北翼主战场和合淮工业走廊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建成皖中新兴工业城市。
中心城区继续“141”战略
方案建议合肥中心城区以建设合肥都市区为目标,继续实施“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按照“东拓北展,南控西进”的拓展方向,形成枫叶型空间发展形态。
东拓:沿长江东路、合裕路主叶脉向石塘与撮镇方向拓展,建设东部组团。
北展:依托蒙城北路主叶脉向下塘镇方向拓展,建设北部新城。
南控:依托包河大道向巢湖北岸拓展打造滨湖新区。
西进:依托长江西路、金寨南路主叶脉向南岗、严店方向拓展打造西部组团及西南部组团。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方案根据合肥城市功能转型对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大合肥应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型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体系。
一是做大做强家电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4大支柱产业,建成全球家电制造中心,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二是培育壮大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公共安全产业。
三是改造提升钢铁、化工等4大传统产业。优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建设6大产业集聚区、2大示范区,形成4大产业带。
大合肥应坚持“生态立市”
方案建议未来大合肥的发展应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加强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清湖碧水工程和蓝天白云工程,改善巢湖水质和环境空气质量。争取到2020年环湖支流水质逐步消除劣V类,基本达到Ⅲ类,巢湖湖区富营养化趋势逐步遏制。到2030年巢湖水质控制在Ⅲ类或IV类,不出现蓝藻。
构建由“三楔护城、一心养城、四核围城、多廊连城”组成的城市生态安全网络,加快城市供水安全体系建设、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城市防灾减灾保安体系建设,加大巢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巢湖总体水质由2010年的V类提高到2015年的IV类,2020年后的Ⅲ类。建设环巢湖湿地保护带,做好环巢湖地区生态修复,实施生态调度与引江济巢工程。
方案还提出了巢湖地区生态湿地建设模式。
“人工+自然”的湿地恢复模式:包括自然恢复模式、人促自然恢复模式和人工生态恢复模式。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湿地开发模式:包括以芦苇为主,芦、草、禽、鱼生态农业模式、以林木为主,林、水生作物、渔复合型模式、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管理模式:包括建设国家湿地公园或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环巢湖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