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兴社区的“大综管”探索
日期: 2018年06月13日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在全省率先启动社区治理体制改革,以新型“社区制”取代传统“街居制”,变“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为“区-社区”两级,形成“党委领导、多元共治、居政分离、一社多居”的组织架构,减少了管理层级,促进了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5年5月,合肥市街道级别的社区——方兴社区挂牌成立,整个社区服务中心只有75名工作人员。包河区方兴社区辖区人口7.8万余人,商户云集,外来人员及回迁居民占较大比重,并且是安徽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其城市管理的压力很大。
在“大社区”改革的背景下,2016年4月起,方兴社区开始探索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力量整合为保障,融城市管理与社区治理为一体的“大综管”模式。市容环境、交通秩序、环境保护、路政园林等10项原本分属不同部门的职责被统合至“综合管理中心”,实现“单兵作战”向“联勤联动”的转变,而辅助执法人员也由“一岗一职”向“一岗多责”转变。
据统计,目前方兴社区与传统街道相比,每平方公里管理服务人数大幅下降。2017年与2016年相比,管理运营成本减少1000多万元。
在方兴社区党委书记沈先财看来,“大综管”改革根本上改的是“人”。
“改革之前,城市管理执法部门普遍存在严重缺人的问题,方兴城管大队曾经向上级部门打报告要求增加40人,而改革之后,只要40人就能进行运转。”沈先财说,改革之前,每个执法单位都有各自聘用的辅助人员,但是不同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加上人手不足,“管到的看不到、看到的管不到”,由此造成“九龙治水”的尴尬局面。
为此,社区综管中心通过“协同管理”“委托管理”“参与考核”三条路径实现各方力量的资源整合。对市垂直执法单位的派出所、交警中队、特巡警、运管部门进行协同管理;对区属执法单位城管大队、市场监督管理所,按照“人随事走、费随事转”的原则,进行委托管理;涉及路政、绿化、环卫等服务外包项目单位则由综管中心参与考核。
“我们的改革,坚持‘四不’前提——不打破现有行政管理体制,不突破现行法律框架,不改变各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责,不增加额外的行政编制。”他说。
现在,各单位辅助执法人员全部由社区综管中心统一招考、管理、考核。130名由大学毕业生为主体构成的辅助执法人员(以下简称“综管人员”)全部穿着以“ZG”开头编号的统一制服,统一工作装备。
就在去年,合肥市政府印发了《合肥市行政执法辅助人员管理办法》,对人员进出口管理、职责权限与义务、待遇保障、责任追究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这130名综管人员通过市里组织的培训、考试,都拿到了辅助行政执法证,执法种类为“综合管理”,从而解决了辅助执法中的“身份问题”。
“今天我们的综管人员在巡查时,不管遇到违章停车、绿化缺损,或者是违规出摊……只要看见,都要立即管起来,不会有丝毫推诿。”方兴社区城市管理部部长吴勇说。
“改革需要观念更新,不仅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重新磨合,还需要对综管人员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毕竟他们目前的工作比以往复杂很多。”据他介绍,统一的积分考核体系,将分数与绩效挂钩,可以充分调动综管人员的的积极性。
目前,社区普遍并行着很多部门所对应的信息管理平台——数字城管、智慧路灯系统、可视化智慧调度平台……每个平台都要耗费一定的人力运营。方兴社区的改革举措是,将“七大平台”整合为“大综管”实体调度指挥平台,从而实现“一个平台受理、一个平台分流、一个平台反馈、一个平台考核”。
此外,辖区1187个天网工程探头、538个居民区探头、130部移动手持视频、3台车载视频的视频资源,融入到综管中心平台,全方位收集、处理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问题。
记者在调度指挥平台上看到,辖区按照不同性质被分为核心区、居民区、景区和空置地等4个片区和14个网格,设置了1149个巡查点,串联20条巡查线路,实现了对人、事、地、物、情等信息的精准定位和精准管理,使社区管理各类信息通过“一张图”详尽地显示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1149个巡查点都配有“二维码”,综管人员通过扫码,可立即了解到该区域的工作重点及管理标准。居民也可以参与管理,通过扫码,对管理服务的质量进行监督,同时通过手机App进行问题线索的“掌上反映”。
“我们实行7×24小时巡查制度,平台每天‘线上’派发任务,综管人员完成巡查任务并进行扫码,辖区内的工地、道路、药店、市场、饭店等均为我们的工作对象。”吴勇说,“综管人员不能现场解决的,会把问题反馈到平台,平台再组织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跟进解决。”
目前,辖区内小区通过智能门禁实行“旅栈式”管理,推行“方兴一卡通”,通过一人一卡实现身份识别,做到“人来登记、人走注销”。
据了解,方兴社区“大综管”改革已经初见成效。运行一年多来,数字城管平台案件处理率在全市评比中名列前茅,辖区四类可防性案件发生率全市最低。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我们即将推出智慧社区的‘2.0版本’。”沈先财认为,智慧社区建设必须以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机制改革成果为基础。“片面强调先进的技术,没有线下机制创新的支撑,再先进的软件平台也难以发挥效用。”